七約蔬菜擺賣場到大埔農墟
‧大步‧大埔
現在的大埔,古稱「大步」,因古時大埔是一個大森林,人跡罕至,路過的人都「大步」而過,故得此名。隨著其發展,及至清朝光緒年間,改稱為「大埔」。
大埔漸發展成一交通要道和優良的漁港,來往經商的人很多,區內分別先後建立了大埔墟(今天后宮一帶又稱大埔舊墟)和太和市(現稱大埔墟即文武廟一帶)。墟市內除店舖外,還有穀亭、禽蓄肉食、蔬果農具等流動檔攤。每逢墟期,大批的農產品都齊集於大埔批發或零售,參與買賣的商人和市民都很多,場面十分熱鬧;而「趁墟」就是形容村民紛紛去墟市買賣的熱鬧情況。
七約。大埔農墟
「大埔七約」是當年大埔行政區的其中七個村落(地區),包括泰亨約、林村約、翕和約、集和約(即沙羅洞)、樟樹灘約、汀角約、粉嶺約,全部皆非鄧氏。七約於光緒十八年在原大埔墟對岸成立大埔新墟 ─ 即太和市。
大埔農墟的現址是大埔蔬菜產銷合作社(簡稱大埔菜站,一九五一年成立)所有,墟前的空地(現為政府合署停車場)有一塊石碑,碑上顯示該位置原為「七約農產品擺賣場」。此石碑原來位於林村河對岸的太和市(今普益街一帶),直至後來擺賣場遷址至此。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(大埔新墟)的一部份,見証了新界墟市的興衰。當年太和市墟期為三六九,即每月的初三、初六、初九、十三、十六......農產品擺賣場由七約鄉公所管理,鄉公所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。不過,該墟市後期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。
於2005年成立的大埔農墟,可視為昔日太和墟市的重現。墟市的運作,展示了勞動階層和市民互動的活力和純樸的人情味。
大埔農墟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個攤位,除可買到新鮮的本地有機菜外,亦有各樣農產品和有機乾貨。市民除可親身接觸到本地農友外,同時可重溫昔日「趁墟」的風味。大家不妨去感受那份久遺了的鄉土味、人情味
|